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 内容页

全球微速讯:音乐艺术家如何创作音乐,才能让大家“听懂”?

时间:2023-06-07 13:00:47 来源:ZAKER科技 分享至:

关于艺术的呈现形式上,我始终认为视觉的表现要比声音形式更 " 通俗易懂 "。举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前段时间有两个都是以 " 纪念 " 先人为主题的活动,一个是以已故时尚大帝老佛爷——卡尔拉格斐为主题的 Met Gala 时尚盛典;一个是为纪念旅美华人作曲家周文中先生,北京独立音乐厂牌 bi é Records 联合音乐人和音乐艺术家通过 Apple 生态系统和杜比全景声制作,在 Apple Music 上推出的合集。

大家现在就可以在 Apple music 上搜索《活水》专辑,记得一定要打开杜比全景声和空间音频哦 图源:苹果

如果要把这两场活动分别向看热闹的大众人群做普及,以现有资料来看,Met Gala 时尚盛典要显得更为简单粗暴,直接展示琳琅满目的明星身穿各种致敬老佛爷的装束照片即可。而以音乐合集形式的《活水:一场由周文中引发、关于东西方音乐交融与共同演进的持续讨论》在整张专辑中,甚至没有一首是有人声的曲目,所有曲目全部都是通过器乐以及合成音效组成。


(资料图)

这个我举个例子,左边的时尚艺术活动可以猜出个大概,而音乐艺术就稍微晦涩一些 图源:网络

这种音乐形式本身就拉高了听众的入门门槛儿,记得当时有个朋友在听完之后问我:" 你听懂是什么意思了吗?"

但如果我把 Met Gala 时尚盛典的照片拿给他看,估计他是不会问出看没看懂这样的问题的。

因为现代声音艺术恰恰要比视觉艺术要更难让大众用户接受。注意我这里说的是现代声音艺术,在之前的《一场科技艺术展,用 XR 技术让你看见声音》文中我说过:

对于声音艺术的鉴赏和理解,只需要通过音箱或者器乐就能实现,借助现代科技,已经能够还原出歌手声线、气韵甚至是当时的心情,以及准确表达出乐团在演奏古典编制曲时的演奏状态。

从绘画到电影,从动到静,它其实是有一定 " 私密性 " 的,只有艺术家本人才能深有体会,对于 " 旁观者 ",其实很难理解其深刻奥义。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人人都能够欣赏《蓝色多瑙河》、《拉德斯基进行曲》,但对于莫奈的《日出印象》,就会出现鉴赏分化情况。

而到现代就不一样了,通过 VR/AR/MR 等视觉的多样化展现形式,甚至未来的 " 脑机 ",我们可以非常直观地了解到视觉艺术家 " 脑中 " 的创想,理解创作意图。

图源:苹果

这次《活水》专辑中,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人和艺术家通过纪念缅怀周文中先生对于东西方融合理念,利用不同形式表达出来的音乐,这些本身就复杂而多元的音乐类型,在我听了全部九首曲目后心中猛然涌出一个问题:音乐人或音乐艺术家这次通过苹果全景声创作音乐,是否能让大众用户 " 听懂 "?

音乐人和艺术家需要先知道 " 自己 " 想要什么

从这张专辑的 " 后缀 " 来看,和以往短平的标题所传达出来的语义完全不同,《活水》这张专辑名称要更为正式且学院派一些,也难怪有现场媒体说这就像是 " 论文 " 题目,像是老师留给学生的作业。

其实在音乐人拿到这个 " 题目 " 后,就都会出现一个必须要面对的且有一致性目的问题:如何了解周文中以及如何摄取概念并结合自己思路进行创作?

《阢笕 》李化迪这哥们儿虽说出口成梗,但对于自己如何创作这件事儿可是门清,他就表示在接到提案之前并不了解郭先生,而是听了两张专辑之后觉得之前自己一些想不通的问题都有了方向,填补了一些我对文化断层期中国音乐的疑问,比如东方文化和西方现代音乐是怎么结合的?在精神上也有了依靠的感觉,在音乐上也感到我的某些想法和前人有不谋而合的地方。

" 创作时候的一些思路和脉络其实是非常成熟的,但只不过我们这一代人并没有接触过,而通过这个契机接触到了,此外我也觉得不必考虑用的是什么,而是本身思想中已经具有这样的概念,之后融入到器乐中。"

图源:苹果

李化迪最后也表示,不管摆在跟前是哪种乐器,只有自己心境 " 静下来 " 才能豁然开朗。

而在《南山其音》这首由 33EMYBW 创作的音乐中,能够听到玄龟、九尾狐、赤鱬、狸力等声有明显声音特色的野兽(如玄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九尾狐:声如婴儿),利用《山海经》为背景,一方面是 33EMYBW 本身就在看这部分内容,而另一方面,其实不难从这首曲目中,听出有一些 " 留白 " 而这正是 33EMYBW 为被工作压力填满的我们所营造出来的一种 " 空间 " 感,此外气候变化,以及全球化趋势加之在音乐艺术或者是哲学人类学,都在回归讨论 " 原点 " 问题,而 " 中国山水 " 是非常有代表性。

采用电子音乐的形式,并做了具有科幻质感的声音设计,让这多重的感官体验,打开更大的想象空间,这是 33EMYBW 在创作这首曲目的目的。

但我也注意到,不论是像李化迪这样的极力推崇全景声甚至当场表示这是 " 为 AR 铺路 " 的音乐人,还是像 33EMYBW 这样的只觉得 " 有趣 " 的艺术家,这次都在讨论一件事,空间音频成了创作过程中的一环,不过随着深入交流我发现,苹果的空间音频不仅为创作者 " 添砖加瓦 ",更能让大众用户可以感知到艺术家创作意图。

空间音频和杜比全景声在拉近艺术家和大众的 " 距离 "

我在之前文章中已经详细阐明了空间音频是什么以及其简单的发展,这里就不再撰述。其实这次交流会,最为吸引我的,是很多音乐人可以通过简单自学就掌握使用 Logic Pro 以及相应的混音技术。

在后边的分享会中,我尤其记得孙大威一句话:

" 我现在还是使用的搭载 M1 芯片的 MacBook Air,我使用这款笔记本可以在咖啡厅、简陋的出租屋甚至是吵闹的火车上,配合苹果降噪耳机,就可以满足我音乐制作需求 "。

而《龙宫》制作人 Gooooose 表示 " 我非常喜欢 Logic Pro 里面的 Alchemy 合成器,很强大的声音设计工具,它应该被更多音乐制作人知道和熟悉。Mac 系统的 aggregate audio 和 MIDI over network 功能让我能够方便整合外接音频设备和家里的多台 Mac,在局域网上传输 MIDI 和 AoIP 音频,非常棒,也很方便,另外就是很喜欢新的 MacBook 的自带音箱,作为监听之外的混音参考音箱很方便。"

这些便捷,则可以直接让音乐人进行 " 任性 " 发挥。

比如孙大威就通过分享《足迹》制作过程,为我们展示了借助空间音频后,对于创作的便利,例如在创作音乐的初期,即可将不同乐器放置在合理的位置上,而在李化迪看来,空间的扩展增强了点线面的宽度。电子音乐非常在意的是对声音密度的影响,因此空间音频弥补了立体声弥散的限制。声音变得浓密,动态尤其地提高了,这对于日渐缺失敏感的耳朵极为重要。我越来越在意小的声音,似乎你要努力去听才听得到的时候,你的大脑会弥补出那部分似乎你听不到的东西,在这时候音乐在人之间产生共鸣。空间音频增加了这种微妙。

耳机中的专辑自然不能和杜比影院中的杜比全景声同日而语,但借助 Logic Pro 来实现全流程的杜比全景声制作,让我们在大到电影院,小到耳机中,都能体验到 " 环绕立体感 ",这本身就是一件能够带来幸福体验的事情。

图源:苹果

" 空间音频将混音的维度限制打开,与此同时弱化了由之前通道类音频技术限制而带来的内容带宽压缩,也使得响度最大化不再是必要流程。这样使得音乐作品能保持有很好的动态。"

科技和人文艺术汇聚成点,点成线,线成面

回到开头那个关于 " 听懂 " 问题,当音乐人使用苹果全流程工具,通过集成了杜比全景声插件的Logic Pro,不再为需要把无数音轨进行上混到双声道而 " 限制住 " 自己发挥,利用杜比全景声系统中的 " 对象 " 就能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想法来放置不同声音元素时,其实就已经借助科技之力来 " 直观 " 展示自己想法,这会大大拉近音乐创作者和听众的 " 距离感 "。

如果一张利用先进的、高规格录制的专辑,不能够通过适当的器材进行回放,这必然会让听者对创作者意图产生疑惑,而创作者也不能把所思所想很好地借助器材媒介传达给听众。

苹果的这套端到端全链路解决思路,在我看来作为核心一点,则是大大降低了大众接受现代音乐艺术的门槛儿,音乐人通过集成了众多音频插件的 Logic Pro,就能像乐高一样,把声音效果 " 插入 " 到音轨中,此外借助利用杜比全景声的三维空间和对象音轨,利用其 " 图形化 " 操作,就能根据自己所思所想,放置音乐元素的位置和移动,创造出更具沉浸感和动态感的音乐场景。而对于用户而言,不需复杂昂贵的支持 7.1.4 杜比全景声的音箱系统,使用任何支持空间音频的 AirPods Pro、AirPods Max、HomePod 就可以获得比多声道家庭影院的效果。

在我看来,像苹果全链路解决方案以及杜比全景声这样的技术,与音乐这样的人文艺术,会形成一个焦点,这个 " 焦点 " 并不会以具象化形式呈现,而是会散落成点,分散在音乐人创作思路中;制作分享过程中;甚至是正使用苹果设备欣赏的我们这样的消费者中,这些点彼此又会连接成线,通过彼此链路设备连接,而线终归会因为一点感动、一点疑惑、一点思考、一点好奇形成 " 共情 " 面。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东财富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41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